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七大指标是哪些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七大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9年8月1日起实施。此次《标准》的修订将原来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七大指标体系,更新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指标体系。
此外,在重新设定评价阶段、新增绿色建筑等级、分层设置等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
湖南:2020年三成新房将是绿色建筑
2012年12月13日,在湖南省召开的2012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与住宅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透露出来一个消息,“十二五”规划期末,中国城镇新建建筑20%以上要求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3年后厦门4成新房为环保绿色建筑
到2015年,厦门市新建建筑中预计将有40%为绿色建筑,太阳能建筑应用面积将达1000万平方米以上。2012年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监督检查福建省情况通报会在厦门召开。记者了解到,未来几年,厦门将继续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其中,绿色建筑将被大力推广。
绿色建筑应渐进投资回报期10年
绿色商业地产与酒店峰会在沪举行,多方业内专家共同探讨了商业地产特别是酒店领域的建筑节能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商业建筑提高能效,降低运营成本。同济中欧建筑节能培训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永明在峰会上透露,12年上海已出台相关规定,节能建筑占既有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应不低于65%。
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 的标准是什么?
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可获80元/平方米奖励。
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按满足控制项和评分项的程度,绿色建筑认证划分为三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扩展资料:
评价等级划分
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2、绿色建筑的评价原则上以住区或公共建筑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评价单栋住宅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住宅所处住区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3、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4、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应为全部满足本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根据住宅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特点,符合条件的一般项数可能会减少,表中对一般项数的要求可按比例调整。
5、本标准中定性条款的评价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各项要求均满足要求时方能评为通过。定量条款的要求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认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绿色建筑认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绿色建筑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又称为“可持续”建筑,在使用关键资源上如能源、水、材料和土地等比较常规建筑更为有效。并尽量多采用自然光,保持较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去改善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从而减少用于健康的费用,提高生产效率。
绿色建筑国内外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
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是什么?
当绿色建筑总得分达到5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为一星级。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
2、节能与能源利用。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室内环境质量。
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
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绿色建筑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等级划分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和基本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绿色建筑认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请参考我国自己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该标准把符合绿色设计、管理、运营的建筑分别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标准。类似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leed标准:认证级、银级、金级、铂金级。
基本上都是从场地、大气、节水、能源、材料、创新等等几个方面去考核的。
有兴趣的,可以详细翻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leed标准(?categoryid=19)这个是中国的绿色标准,绿色标准有1星,2星,3星,3星级别最高,1星最低。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有哪6部分组成?
主要由下以几部分构成:
指标一:节地与室外环境/
指标二:节能与能源利用/
指标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指标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指标五:室内环境质量/
指标六:运营治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六项指标考量绿色建筑
我们在提出绿色建筑定义的同时,也提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六大方面内容,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
建设绿色建筑时,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考虑。绿色建筑的实践存在地域性的特点,各地气候、资源状况、文化风俗等方面不尽相同,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涉及节水和水资源的利用、雨水的回渗等要求时,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的状况来考虑,缺水地区应考虑建筑中水系统的设置,注重水的循环使用和梯级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回用率;降雨量大的缺水地区可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如果不注重当地的地域性特点,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建设绿色建筑时,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六大指标下还设有分项指标。绿色建筑要求在六大指标方面有综合、全面、协调的考虑,但并不要求每个分项指标都要满足,在即将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分项指标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要求,根据符合分项指标的程度,对绿色建筑进行分级,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和实现不同等级的绿色建筑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绿色建筑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绿色建筑的技术逐步成熟,解决方法也会逐渐增多,对绿色建筑的要求会逐步有所提高,。在2005年3月“第一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建设部颁发了“绿色建筑创新奖”,其中综合奖评出7个绿色建筑项目。这些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有些项目虽然整体水平相对低一点,但都能结合当地的特点,解决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几个项目体现了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水平,比普通建筑在资源节约方面做得要好,也为今后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实战经验。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出发点是希望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方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用来评价绿色建筑的一把尺子。导则已于2005年10月由建设部和科技部联合颁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在编制中。
导则告诉人们做绿色建筑要怎么去考虑,评价标准就告诉人们绿色建筑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满足定性和定量的要求。例如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们可以将绿色建筑分成3个等级,1星、2星、3星。
绿色建筑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导则和评价标准只是第一步。今后具体评价绿色建筑时,可能还需要有第三方的认证机构,最重要的是还要大力推进我国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构建绿色建筑的技术保障体系、建筑结构体系、部品与构配件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开展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基地示范工程;将绿色建筑的研究、开发、设计、施工、部品与构配件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绿色建筑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工业化、工程化与集约化。
我觉得有些国外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是比较领先的,借鉴国外的经验也是避免我们走弯路的一个捷径吧。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六项指标考量绿色建筑
我们在提出绿色建筑定义的同时,也提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六大方面内容,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
建设绿色建筑时,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考虑。绿色建筑的实践存在地域性的特点,各地气候、资源状况、文化风俗等方面不尽相同,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涉及节水和水资源的利用、雨水的回渗等要求时,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的状况来考虑,缺水地区应考虑建筑中水系统的设置,注重水的循环使用和梯级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回用率;降雨量大的缺水地区可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如果不注重当地的地域性特点,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建设绿色建筑时,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六大指标下还设有分项指标。绿色建筑要求在六大指标方面有综合、全面、协调的考虑,但并不要求每个分项指标都要满足,在即将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分项指标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要求,根据符合分项指标的程度,对绿色建筑进行分级,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和实现不同等级的绿色建筑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绿色建筑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绿色建筑的技术逐步成熟,解决方法也会逐渐增多,对绿色建筑的要求会逐步有所提高,。在2005年3月“第一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建设部颁发了“绿色建筑创新奖”,其中综合奖评出7个绿色建筑项目。这些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有些项目虽然整体水平相对低一点,但都能结合当地的特点,解决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几个项目体现了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水平,比普通建筑在资源节约方面做得要好,也为今后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实战经验。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出发点是希望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方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用来评价绿色建筑的一把尺子。导则已于2005年10月由建设部和科技部联合颁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在编制中。
导则告诉人们做绿色建筑要怎么去考虑,评价标准就告诉人们绿色建筑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满足定性和定量的要求。例如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们可以将绿色建筑分成3个等级,1星、2星、3星。
绿色建筑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导则和评价标准只是第一步。今后具体评价绿色建筑时,可能还需要有第三方的认证机构,最重要的是还要大力推进我国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构建绿色建筑的技术保障体系、建筑结构体系、部品与构配件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开展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基地示范工程;将绿色建筑的研究、开发、设计、施工、部品与构配件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绿色建筑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工业化、工程化与集约化。
我觉得有些国外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是比较领先的,借鉴国外的经验也是避免我们走弯路的一个捷径吧。
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建筑业还相当突出。
绿色建筑的定义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来考虑,在编《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时候我们开了几次专家研讨会,特别针对绿色建筑的定义进行讨论。最终给出的中国绿色建筑的定义是: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