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是几级

抗震等级和抗震设防烈度概念不同。两者不能划等号。

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度或8度。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扩展资料:

抗震等级的一般规定: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1)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2)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3)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1.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0%;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7度设防的乙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7度,抗振等级是几级

根据划分,弱震震级小于3级。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而对于地震烈度的划分,则分为12度。小于3度人无感觉;4至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至8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9至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至12度毁灭性的破坏。

换算公式:I=0.58i+1.5

i等于抗震烈度

也就是:抗震等级=0.58*7+1.5=5.49级

各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有哪些要求呢?

??(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7度设防的乙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抗震及设防分类与设防目标是什么?

??对发生可能性较大的多遇地震,要求结构不受损坏;而对于发生可能性较小的罕遇地震,则允许结构有所损坏,但不倒塌。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抗震规范)根据这些原则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小震)作用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中震)作用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大震)作用时,建筑不致倒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抗震等级一、二、三 抗震设防类别甲、乙、丙 抗震设防裂度7、8 三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分6,7,8,9度表示地震的时候当地地震动的剧烈程度,量化的话其加速度分别是0.05g(g为重力加速度),0.10g,0.20g,0.40g。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乙类、丙类、丁类。

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抗震等级:

抗震规范6.1.2 条,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可见抗震等级的确定和你说问的另两个方面是有联系的,此外还要考虑到结构类型(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房屋高度。用这四方面查表综合来确定的。

还有问题的话可以问我。

7度设防的乙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7度设防什么意思。可以抗几级地震?

几度设防是某地区预防地震损害程度的档次标准。我国设防烈度分6度、7度、8度、9度。

国家规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的依据的地震烈度,叫设防烈度。为各个地区划分设防水平的一个指标,与该地区地理环境、人口疏密、在国家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等有关。

各个地区工程建设才有统一的标准。意思是其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及其他方面的措施使工程实体能够禁受得住多大损害程度的地震。

地震是无法控制、厉害得不可抗拒的,不可能全国一盘齐按50年一遇的最大损害程度来实施工程建设。抗震设防也就是说工程按抗震级数来设计抗震“三级抗震”是:钢筋混凝土房屋根据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的不同的抗震等级。

“抗震6度,7度”是:房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

烈度指的是地震的强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抗震等级指的是建筑设计中根据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等需求划分的等级。

前者是地震指标,后者是建筑等级划分。

所谓7度设防就是建筑能经受住烈度为7度的地震。地震烈度是指某一个地区的地面及建筑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国家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表》中对7度的描述是:大多数人仓皇出逃,大多数房屋轻度破坏,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河岸出现塌方,大多数砖烟囱中等破坏。

也就是说达到7度设防,7级以下的余震对它没有什么损坏地震等级,是地震的在震源处的强度。

地震烈度,是某一地区遭受地震所形成的破坏程度。

同一个地震就只有一个地震强度(等级)。但是,同是这个地震,对不同的地区,会造成不同的地震烈度。

一般来说。地震的震源越深,地表形成的地震烈度就越小。反之,震源越浅,地表形成的地震烈度就越大。

同理,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小,距离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大。

所以,有时候,很小的地震等级,就可以造成很大的地震烈度,反之,有可能很大的地震等级,却造成很小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