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来介绍下现阶段国内BIM的使用情况,学校的科研情况就不说了,估计题主也没兴趣知道。(1)施工企业:施工企业BIM用的多,介入时间(特指BIM竣工模型)多在机电管线安装前,使用MEP功能来解决管线安装的问题,这也是施工单位使用BIM最主要的功能。至于4D模拟、装修方案等虽然也在用,但对施工单位来说并不是最核心的部分。而至于如今BIM的造价算量功能,就算是广联达这种,其实际效果也只能是呵呵,因为实际工程是由损耗的,有些损耗量是无法避免的(如钢筋的截取,你做施工的应该懂的),但广联达这种算量软件就算不出,所以施工单位不是很待见这种算量算价软件。(2)设计院:对设计院来说,BIM其实有点鸡肋,因为无论是从使用习惯还是投入产出比来说BIM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也有部分设计院使用BIM(如西北院等),他使用BIM多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设计错误,减少返工率,但大部分设计院还是习惯用SU和CAD。就算是做能耗分析和光照分析,SU也可以导入分析软件。(3)业主方:很多业主方都很重视BIM,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运用BIM。以万科为例,万科提倡BIM(话说他们那个BIM中心的logo还是我们设计的→_→)是想将建设过程完全标准化,建设管控不会因为人的专业知识差别而产生差距,虽然他们同德国的RIB公司进行合作,但至今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和规划出来,也不知道如何使用BIM进行采购、设计、建设、合同等方面的管控。万科这种代表了大部分有兴趣使用BIM的业主方的BIM使用现状,即不成熟。当然也有成熟的案例,如中国尊项目,我下面还会说这个项目。(4)咨询单位:咨询单位使用BIM的一般有两种,一是BIM咨询公司(如RIB)公司;二是造价咨询公司。前一种毋庸置疑,BIM是他们的饭碗;后一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BIM,因为其直观,而且对于造价咨询公司来说,虽然BIM软件很有问题,但还是可以帮他们节省一些工作量,发现问题的话他们也可以修改。国内BIM应用情况大致如下。现在言归正传来回答题主的问题。BIM以后的趋势,不是EPC,也不是DB或者DBB,而将是IPD模式。什么是IPD模式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始动工前,业主就召集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监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个BIM模型,这个模型是竣工模型,即所见即所得,最后做出来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各方就按照这个模型来做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在这种模式下,施工过程中是不需要再返回设计院改图,材料供应商也不会随便更改材料进行方案变更。这种模式虽然前期投入时间精力多,但是一旦开工就基本不会再浪费人、财、物、时在方案变更上。最终结果是可以节约相当长的工期和不小的成本。这种模式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普及,欧洲进展要慢一点。但在国内,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1)BIM是一把手项目。即BIM想要做的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节省成本、节约工期、方便管控等等),必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一把手去推动。为什么?因为对绝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及分包商来说,方案变更才是其赚钱的最重要手段。BIM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避免变更。题主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中国尊项目,它应该算是国内BIM应用的极致,之所以能达到极致就是因为其业主(其实主要是罗能钧)拥有很好的BIM意识和BIM水平,所以他们在管线碰撞检测、能耗分析、施工模拟(他们的这个做的相当经典哦)、智能通风(以后设计院在这个方面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BIM)等领域都做的很好。(2)利益和使用习惯的冲突。上面说了,对绝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及分包商来说,方案变更才是其赚钱的最重要手段。BIM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避免变更,所以,你懂得。至于使用习惯,很多老一辈的设计师和工程师都用不惯这个,不过我倒觉得这不是重点,因为根据我所参与的BIM工程项目来说,他们用着用着就比较喜欢用这个了,所以这个我倒是不担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BIM终将改变整个工作流程。(3)BIM人才的不足。不是说会用软件、懂BIM概念就是BIM人才了。软件永远只是辅助工具,而最核心的永远都是人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而这两者的结合又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合。不过这个我也不是很担心,因为随着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和人才换代,信息化也必然是一个大趋势。(4)对BIM认识的不足。不足包括认为BIM是软件、BIM是虚拟可视化、BIM是模型,但这些都是比较狭隘的看法。在国外的科研界,BIM还包括建设机器人、3D打印建筑、物联网等,其概念是建设信息化,信息化到方方面面。然后就是,BIM是一种方法,即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建设活动。当然,最重要的是,BIM是一种思想,一种如何分析事物看待世界的思想。最后的最后,我希望大家可以明白,建筑的未来是BIM。让我们共勉。


最孤独的图书馆,一篇传遍朋友圈的文章吸引了无数人前来一探孤独的全貌。我,也是其中一员。
坐在沙滩上的建筑,面朝大海的建筑。似乎每个人的梦中都曾出现过的地方。当它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它还是梦中的样子吗?图书馆的缔造者董功说过,“建筑之外因素无常”。想来是对它命运最好的注解。

走近图书馆,人头攒动。显然,它被一群渴望孤独的心灵包围了。排队,擦鞋,经过了些许波折和等待,我终于如愿可以一窥其全貌。

不得不说,进入建筑的一瞬间,我还是被建筑细腻的质感打动了。暧昧的光线,精巧的家具,丰富的空间变化,种种细节都体现出设计者的高明和野心。
室外明媚的阳光与室内浮动的光斑烘托出极强的场所感。幽暗的冥想室更是把自然与精神的味道弥散在周围。
当然,与此相伴的还有熙闹的人群和自拍的快门声。作为图书馆,它似乎有些热闹了。“建筑之外因素无常”离开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这句话。
孤独,一种我们都曾切身体会过的感受被如此真实的建造了出来,不知是喜是忧。众多自以为孤独的人来到这里,才发现这里的孤独早已人满为患。以孤独之名,发现了另一种孤独。


                               伯乔普勒(希腊文化学者)

■ 橘红的颜色、优美的分割线,黄金的分割,让这处小建筑十分养眼

■这件在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作品,无论是整体建筑还是顶部“卡通”世界都充满着黄金律

■ 黄金分割广泛运用于建筑、设计等,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图为马德里火车站

  ◆伯乔普勒(希腊文化学者)  最近有报道称苏州新区的“秋裤楼”销售状况并不好,一条裤腿仅卖出去一个零头,不知其中是否有秋裤实在不好看的缘故。联想到近年来连续在各大中城市出现的大裤衩(央视新台)、大肠楼(兴创大厦)、靴子楼(尚嘉中心)……虽然大家的叫法有些调侃的意思,但这些楼不养眼也是事实。构筑、雕塑、绘画等等都有特性和规律,违背了就难看,不如看看遵循了黄金分割比例的经典建筑有多美。  【 何为黄金分割比例 】

 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众多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建筑为何如陈年老酒般历久弥新?因为他们那黄金分割比例最让人舒服惬意。  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最能引起人的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  埃及金字塔远在黄金律发现之前就已建成,历经四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和人为破坏,虽已残损不堪,但远观依然雄伟、庄严、优雅,蓝天黄沙之间,那座座散发出迷人魅力的四角锥体,总是让我们流连再三不忍离去。为何它如此耐看?15世纪末期,路卡·巴乔里(Luca Pacioli)发现:金字塔屹立数千年而不倒、风采迷人的秘密与其高度和基座的长度比关系密切,这个比例是5∶8,与0.618极其接近。  有趣的是,0.618这个数字在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有些植物的茎秆上,两张相邻叶柄的夹角是137°30′,恰好是圆的黄金分割比。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动物和昆虫也是这样,犬、马、狮、虎、蝴蝶等看上去形体都很优美,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大体上接近黄金分割。人们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所以符合这个规律的人我们常常称之为好身材;另外,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感到很舒服的外界温度是23℃,23与37的比接近0.618;组成人体最多的物质是水,它占成年人体重的60%-70%,其比值与黄金分割率十分相似;生命中的DNA,它的每个双螺旋结构都是由长34埃与宽21埃之比组成,其比率为0.6190476。   

【 “无意识”产生愉悦 】

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将实验点取在区间的0.618处,那么实验的次数将大大减少,他们称之为0.618法。艺术奇才达·芬奇把0.618称为黄金数,他就是用此法来画蒙娜丽莎的。  黄金分割在建筑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传统,帕特农神庙、故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全都运用这一规律,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正面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是8:5,它的每一扇窗户长宽比例也是如此;故宫大殿的长宽之比为9:5,既象征九五之尊,又暗合黄金律。  心理学家对这一奇特现象做了长期的研究。19世纪末,德国的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Gustav Fechner)通过实验测量各种矩形人造物,发现大部分人更喜爱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律的矩形。为何?生理研究表明,人的双眼视域是两个不同心的圆所围成的总区域,如若以一眼正视时的中心作为一分割点去分割整个双眼视域的长,得出的正是黄金分割的比例——0.618。所以,这个视域正是视觉感觉舒适的区域,这也可能正是黄金分割律美感的生理缘由。再往深里探索,就得找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所说的“集体无意识”了:因为黄金分割律可能暗合人类的一种先天视觉识别能力的长期积淀。即,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把大自然各种各样动物和植物的形式和式样的“黄金律”代代积淀并遗传,形成了我们在看到符合这一规律的事物时,就“无意识”地产生视觉愉悦。  【 美则美矣切忌过度 】

 正因为如此,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城市建设上自觉遵循“黄金分割律”,在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少美得惊人的历史建筑。  埃菲尔铁塔的观赏品相极好:它比例匀称、曲线优美,被法国人亲切地称为“钢铁维纳斯”、“云中牧羊女”。它的养眼的奥秘还得归功于暗藏其中的黄金分割律。东方明珠电视塔看起来舒服,也是同样的道理,在高度比5:8的地方选择球体的位置,所以每当你眺望时,塔看上去很优雅。广州塔,大家昵称为“小蛮腰”的钢构高塔,其腰身扭到塔上下段5:8处时最细,且上部平台略略上翘,于是暗合了身材曼妙的美少女模样,青春飞扬;走遍外滩就不难发现,凡是看起来很舒服的建筑,都能按照这个比例去琢磨,保证它的美都合这个理。大师的作品,那就更不用多说了,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布吕勒住宅,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朗香别墅、朗香教堂等,数不胜数。  数千年传下来的黄金律,肯定是我们都要恪守的,虽然实际运用中可能千变万化,但必须符合大家的审美习惯和定势;否则,就滑向了十大丑陋建筑、雕塑之类的行列。  黄金律可谓是妙不可言的比率,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极为广泛。古希腊的断臂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和“海姑娘”阿曼达,她们的体型美妙绝伦,就是因为其结构符合黄金律;建筑造型也一样,在高塔的黄金分割点设楼阁或观光平台,让高楼在黄金分割处出现腰线或装饰物,塔和楼立刻就在雄伟的同时雅致起来。  但,像很多有价值的定律一样,黄金律也不可硬套、滥用。像成功人生的黄金律、人际关系黄金律、改变命运的黄金律、股票投资的黄金律,等等,可以说大多是不靠谱的。众所周知,要让一生有意义、有价值,关键是要目标远大、脚踏实地;处理人际关系关键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恕己之心恕人,等等。  好东西也有边界,不可过度。曾经黄金律是绘画、建筑、科学等许多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准则,然而见得多了,也会令人生乏,产生审美疲劳。毕竟,黄金律不是“万能”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