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装配式、BIM以及二者结合的相关讨论,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看清目前的建筑业形势。
首先,先来给大家简单讲讲BIM与装配式都是什么?
装配式建筑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通俗的讲就是制造积木与搭积木;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即建筑信息化模型,通俗的讲就是登记每块积木的性别、姓名、出生年月日、物种等信息,然后在电脑上搭积木。
那么为什么装配式会和BIM扯上关系呢?分析这个问题,我想应该就这两种技术在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开始分析…
1、装配式建筑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说到装配式建筑,大家都能联想到的词汇是:节能、环保、工期短、质量高等等,但是问题不能总是看表面。装配式技术或许能够提供“工地变工厂”的技术支持与思维方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十分的明显:
(1)“层层分包”的旧管理模式导致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断层。众所周知,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就是从设计到分包各个部分都要连成一条流水线,环环相扣,一环出问题,整个产业链停工。国内的工程项目和国外比起来有一个明显的现象——“环儿多”,一环套一环,装配式发展可想而知。
(2)体现在设计、标准化、材料、工艺、管理上的技术水平欠缺。其实看起来很多方面,实际上就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不好设计,材料不准确,工艺不规范,管理不成体系。
(3)money问题尤为明显。第一个问题导致的,本来是一个节约经费的方式,但是就是因为容易掉链子,所以往往最后的花费都不尽人意,可能会有节约成本,但是绝对比计划的要多。
2、BIM技术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什么是BIM了,我就不再做过多的啰嗦。在目前我国BIM技术大力发展,高强度推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矛盾与问题。所有建筑人都能看在眼里,BIM的高速发展却还没有给整个建筑业带来什么质的改变,或许正在变,但这种改变的速度是真的不尽人意:
(1)BIM技术的高回报往往只能体现在大型工程项目之中。初期投资过高导致BIM的应用产生了“高门槛”现象,按咱们的心理去看BIM,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哪里来的那么多大型项目啊!
(2)我国BIM的应用链条还未打通,重复投资现象居多。目前的BIM信息数据库无法达到各部门统一的目标,很多BIM项目还是有你见你的模,我建我的模,你做你的设计,我写我的规范这种恶性现象。
(3)无法有效达到各专业各部门的信息集成化管理,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虽说协同管理平台好用,但是基本都是各用个的,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不足。
3、BIM与装配式结合的优点与问题
当两个相对来说新兴的技术同时存在且都有问题困难的时候,很多人往往想到的就是互相结合或许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我在这里总结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原住建部总经济师李秉仁,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刘晓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建设教育学会BIM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马智亮等大师近两年在各种回忆上的发言,总结了一些目前BIM与装配式技术结合的优点与缺点:
合作优势:
(1)在一大群人的极力推动下,国家真的通过了一个标准,叫做《建筑装饰装修工程BIM实施标准》。对于这俩难兄难弟来说,最缺的都是标准,而这一标准的出台,势必意味着在各自目前的标准规范前提下,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更加富有逻辑性。施工中运用BIM所欠缺的,或许在装配式中得到补充,装配式建筑所复杂的问题,也会在BIM技术中得到解决。
目前体现最明显的就是BIM协同管理平台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断层的现象,协同管理平台将各个部门、各个分包的有效连接与信息及时化效应,然所有建筑部门“并联且串联”。
(3)BIM技术的发展急需的是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目前的状况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信息的产生。而在装配式建筑中BIM技术的阶段化实时,无疑是给了BIM技术在国内发展的喘息的机会。任何新事物,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喊着发展发展,没人用又怎么能发展呢。让装配式带动BIM技术,进行大数据局信息的收集和集成,才是推动双方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核心。
(4)“你贵我也贵,合在一起或许真不贵。”BIM与装配式的通病——大家都觉得“贵”。装配式贵在各部门的分裂行动所产生的阻碍工期、消耗成本现象;BIM贵在整个项目若完全运用BIM技术在实施阶段的人工、信息成本、软件成本过于高昂。
这个时候,大家想到了一个新办法,用一部分BIM核心技术解决装配式各部门分裂行动的现象!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BIM模型应用与协同管理平台技术。高,实在是高。
存在的问题:
(1)两项技术都存在准备时间周期长的现象,而且在施工前期并不能做到同步进行,所以这种BIM装配式往往会把前期的战线拉得很长。
(2)都是高新技术,同时具备各方面高新技术的人才是真的真的真的少。
(3)两种技术前期的资金门槛挡住了大部分的建筑工程。
总结
目前形势来看,BIM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的,虽然存在问题,但是总会有解决的方法。就像一个美女模特在走T台,即使高跟鞋是断的,也得继续走下去。还是那句话,存在即为合理,实践检验标准,不过总不能干等吧,作为工程人的我们,怎么选择都行,只要自己觉得正确不后悔。
而BIM装配式的结合也是未来的一个大的发展方向,但是并不代表盲目。任何的决定,还是需要依据国家的政策,政策支持的,一定是有的赚的,这一点,我想应该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建筑结构的科学加固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建筑物因为某种原因对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产生怀疑或不能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时,就应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和其中的某些构件、某一部分进行检测。当建筑的被检结构被判定存在安全隐患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拆除或加固处理。本文就建筑物加固技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关加固技术,从而加固施工重视施工监测,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一、加大截面加固法
(一)加大截面加固法定义。加大截面法就是在混凝土构件的四周再包筑一层混凝土,增大结构的受力截面积,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可增加截面有效高度,扩大截面面积,从而提高构件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刚度,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加大截面加固法该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加大截面加固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的加固,当梁、板、柱其承载力相差较大,且其刚度也不满足要求时,采用增大截面加固较为有效。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要求按现场检测结果确定的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0。该方法施工时的重点是要保证新旧混凝土界面的处理和粘结的质量,只有当界面处理及其粘结质量符合规范要求时,方可考虑新加混凝土与原有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按整体截面进行计算。
(二)施工范围及工艺。该法应用十分的广泛,施工工艺简单成熟,适应范围广,可应用于柱、梁、墙、板等混凝土构件。增大截面法又可以分为以增大截面尺寸为主和以增大截面配筋为主两种形式。前者,为了确保后补浇筑的混凝土正常的工作性能,必须配置适当的构造钢筋;后者,为保证后增加钢筋的工作性能,必须浇筑一定厚度的保护层。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增大截面法加固通常是采用普通混凝土,若外包层比较薄,钢筋较密集,应该采用细石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增大配筋法可采用钢筋,也可以采用型钢等。
二、预应力加固法
(一)预应力加固法定义。该法是采用外加预应力钢拉杆或型钢撑杆对结构构件或整体进行加固的方法,特点是通过预应力手段强迫后加部分一拉杆或撑杆受力,改变原结构内力分布并降低原结构。从而在原构件体外增设预应力钢筋,通过对其施加预应力的方法,改变原结构的内力分布状态,以达到提高结构承载力的目的。
(二)施工范围及定义。该法能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使加固效果好,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适用于大跨度或重型结构的加固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但该法无法加固或加固效果很不理想的较高应力应变状态下的大型结构加固,但此法不宜用于处在高湿度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采用预应力拉杆加固施工时,在安装前必须对拉杆、箍板事先进行调直校正,拉杆、箍板尺寸和安装位置必须准确,张拉前应对焊接接头、螺杆、螺帽质量进行检验,保证拉杆、箍板传力正确可,靠,避免张拉过程中断裂或滑动,造成安全和质量事故
三、喷射混凝土技术加固法
(一)喷射混凝土技术加固法定义。喷射混凝土是利用将空气压缩,按照一定的配比的混凝土拌以及料通过管道输送,并且高速喷射到受喷面上凝结硬化,近而形成混凝土支护层,是一种从巷道支护技术中演变到地上构筑物加固的一种快捷有效的加固手段。
(二)施工范围及工艺。施工工艺:凿除粉刷层 — 除尘 — 加固面喷水湿润 — 编设固定钢筋网 — 拌混合料 — 喷射 — 养护。该法借助喷射机械,利用压缩空气做动力,利用压缩空气将一定配合比的水泥石子砂及外加剂等拌和料,通过喷管喷射到被加固结构表面,可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耐久性,达到增强的目的。喷射混凝土一般使用高强混凝土外加速凝剂, 喷射混凝土最早应用在地下结构的护壁施工,主要依靠高速喷射时的集料进行反复的连续的撞击压密混凝土,和砖石、混凝土、钢材有很高的粘结强度。在和钢筋网联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在结合面上传递拉应力以及剪应力,可以大幅度地使砌体承载力提高,整体性得到了加强。但随着喷射混凝土技术的逐步发展,喷射混凝土与混凝土砖石钢材都可以很好地黏结,可以在结合面传递应力并填补裂缝。
四、裂缝修补技术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一旦发生裂缝,应首先分析开裂原因,鉴别裂缝性质,并观察裂缝是否稳定及其发展状态。根据构件的受力特点,建筑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裂缝所处的位置,出现的时间及形态综合加以判断。因此,我们应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的一种专门技术。
(二)施工范围及工艺。对一般裂缝既不至于危及结构安全且已经稳定的裂缝,常采用表面封闭法、灌浆法、填充密封法等裂缝修补方法进行处理。对于受力引起的裂缝,除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外,还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方法进行结构承载力加固补强。确保结构安全可靠。砌体裂缝修补在进行裂缝修补前,应根据砌体构件的受力状态和裂缝的特征等因素,确定造成砌体裂缝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裂缝修补或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裂纹的修复与加固结构因荷载反复作用及材料选择、构造、制造、施工安装不当等产生具有扩展性或脆断倾向性裂纹损伤时,应设法修复。在修复前,必须分析产生裂纹的原因及其影响的严重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结构实际工作或进行加固的措施,对不宜采用修复加固的构件,应予拆除更换。另外,该法也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五、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一)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定义。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
(二)施工工艺。首先,施工准备施工前应认真阅读设计施工图,必须要将结构面清理干净,按设计图纸,在混凝土粘钢位置测放打磨控制线,待打磨工作完成后补加粘钢位置线。其次,砼表面打磨打磨掉混凝土浮层,直至完全露出坚实新结构面,混凝土表层出现剥落、空鼓、蜂窝、腐蚀等劣化现象的部位应予以剔除,用指定材料修补,裂缝部位应首先进行封闭处理。第三,钢材表面打磨钢材粘接面,须进行除锈和粗糙处理。用砂轮磨光机打磨出金属光泽。打磨粗糙度越大越好,打磨纹路应与钢材受力方向垂直,其后用棉丝沾丙酮擦拭干净。
六、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中,不仅需要加强对整体的工程施工质量的调控,还需要加强对整体的质量加固控制措施的保障,最终保证工程的整体施工调控的质量要求。
一、 对于全封闭式压缩机,充注氟利昂往往采用低压收入法
1、充注前要做好准备
将制冷剂从大钢瓶倒入小钢瓶中,其方法是:先将修理用的小钢瓶放入有冰块的容器中冷却降温,然后用一根橡胶软管将大、小钢瓶连接起来,但大钢瓶的阀门暂不开启。将大钢瓶阀门和小钢瓶的接头松开,用氟利昂气体将软管中的空气排出,然后关闭大钢瓶的阀门,旋紧小钢瓶的软管接头。开启大、小钢瓶的阀门,充注制冷剂,待充到80%时,关闭大小钢瓶的阀门,去掉软管。
2、由钢瓶往制冷系统中充注制冷剂时可将钢瓶与修理阀相连接,也可用复合式压力表的中间接头充入
打开小钢瓶并倒置,将接管内的空气排出后,拧紧接头,充入制冷剂,表压不超过0.15Mpa时关闭直通阀门。起动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同时观察蒸发器的结霜情况,待蒸发器上已结满霜或结露时,即可停止充注。
二、制冷剂充入量的准确判断方法
1、测压力
制冷剂饱和蒸气的温度与压力呈一一对应关系,若已知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即可查出相对应的蒸发压力。此压力的表压值由高、低压压力表显示出来。因此,根据安装在系统上压力表的压力值即可判断制冷剂的充注量是否宜适。如空调器的蒸发温度为7.2℃,冷凝温度为54.5℃使用R22。查R22的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对应表,以确定其蒸发压力值和冷凝压力值。查表可知:R22在7.2℃时相应绝对压力值为0.53Mpa(5.3kg/ cm2)和54.5℃时的相应绝对压力值为2.11Mpa(21.1kg/ cm2),将此压力换算为表压值即可。用高、低压压力表或复合式压力表测试充氟中的制冷系统,若高、低压力表表压值符合上述范围即表明制冷剂的充注量合适;若高、低压压力均低则表明充入量不够;若高、低压压力均高,则表明充入量过多。压力测定法较为简便,在维修时经常作用,但是缺点是比较粗,准确度不高。
2、测重量
在充注氟利昂时,事先准备一个小台秤,将制冷剂钢瓶放入一个容器中,再在容器中注入40℃以下的温水(适用于空调器的低压充注制冷剂蒸汽)。充注前记下钢瓶、温水及容器的重量,在充注过程中注意观察指针。当钢瓶内制冷剂的减少量等于所需要的充注量时可停止充注。也可直接称量钢瓶不用加温水。
3、测工作电流
用钳型电流表测工作电流,制冷时,环境温度35℃,所测得的工作电流与铭牌上电流相对应。温度越高,电流相应增大,温度越低电流相应减少。在风机正常、两器散热号的情况下按空调器工况测电流值作比较。
4、测温度
用半导体测温仪,测量蒸发器的进出口、集液器的出口等各点的温度,以判断制冷剂充注量如何。在蒸发器的进口(毛细管前150mm处)与出口两点之间的温差约7~8℃,集液器出口的温度应高于蒸发器的出口处1~3℃。如果蒸发器进出口的温差大,表明制冷量充注不足,若吸气管结霜段过长或邻近压缩机处有结霜现象,则表明制冷剂充注过多。
1、组成有哪些?
答:泡沫灭火系统是由水源、水泵、泡沫供应源、空气泡沫比例混合器、管路和泡沫产生器组成的灭火系统。
2、种类有哪些?
答:泡沫灭火系统的种类很多:按安装使用方式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按泡沫喷射方式可分为液上喷射、液下喷射和泡沫喷淋三种;按泡沫发泡倍数又可分为低倍、中倍和高倍三种。
一般企业扑救可燃液体火灾宜采用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所谓低倍数泡沫,是指泡沫发泡倍数小于20倍的空气泡沫。
3、选用场所有哪些?
答: 对石油化工企业,厂区内的可燃液体罐区及工艺装置内火灾危险性的局部场所,宜采用半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远离厂区的可燃液体独立罐区,当地形复杂或单罐容积大,使用消防车扑救有困难时,宜采用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扑救可燃液体泄漏火灾、油池火灾、容积不大于200m<sup>3</sup>、罐壁高度小于7m的立式储罐或卧式储罐的火灾,宜采用移动式泡沫灭火系统。
4、优点有哪些?
答: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有如下优点:
(1) 系统泡沫发泡倍数小,泡沫密度大,因此,泡沫基本上不随燃烧产生的热气流上升,适用于扑救可燃液体火灾;
(2) 泡沫喷射远,喷射的有效高度也大,适用于移动式泡沫灭火系统。
5、限制性有哪些?
答:低倍数泡沫系统不适用于下列场合:
(1) 通常不宜用来扑救流动着的可燃液体火灾;
(2) 不宜用来扑救气体火灾,沸点低于0℃的液化气火灾和低温液体火灾;
(3) 不能扑救带电设备火灾;
(4) 不宜与水枪和水喷雾系统同时使用灭火。
6、雨淋灭火系统的解析
组成及作用:
答:喷水灭火系统是按适当的间距和高度设置一定数量的喷头的固定灭火系统,主要由喷头、阀门、报警控制装置和管道、附件等组成。该系统通常安装在建(构)筑物和工业设备上,发生火灾时能自动喷水、冷却、灭火,并发出火灾警报,具有工作性能稳定、灭火效率高、维护简便和使用期长等优点,是扑救初期火灾的重要灭火设施。
8、特点有哪些?
答:雨淋喷水灭火系统采用开式喷头。只要雨淋阀启动后,就可以它的保护区内迅速地、大面积地喷水灭火,因此降温和灭火效果均十分显著;但其自动控制部分需有很高的可靠性,不允许误动作或不动作。
9、适用范围有哪些?
答:在企业工艺装置区内,距地面40m以上,受热后可能产生爆炸的设备,当机动消防设备不能对其进行保护时,可设置固定式、半固定水喷淋冷却系统。在以下区域也适宜设置雨淋冷却灭火系统;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灌瓶间、实瓶间,乙炔站的灌装气瓶间以及泡沫塑料的预发、成型、切片、压花部位等。
10、工作原理有哪些?
答:发生火灾时,探测器启动,并向控制箱发出报警信号。报警箱接到信号后,经过确认,发出指令,打开雨淋阀,使整个保护区内的开式喷头喷水冷却或灭火;同时,压力开关和水力警铃以声光警报作反馈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