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第00642号(农业水利类053号)提案答复摘要
二、关于加大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力度
近年来,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不断加大力度、强化投入,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黑土地保护,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工作指导,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3899号建议的答复
根据《条例》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严格的肉品品质检验管理制度,对经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生猪产品加盖肉品品质检验合格验讫印章、附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是生猪产品质量合格的法定凭证,是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体现,是生猪产品进入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重要前提。食品经营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查验供货者生猪产品的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0509号建议的答复
经商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依法依规为养殖业保驾护航
2019年以来,我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依法科学划定禁养区,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之外的其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禁养区划定依据。
九、关于构建全环节动物疫病防控机制
2021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我部印发《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将全国分为北部、东部、中南、西南和西北5个大区,自2021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分区防控,实行生猪“点对点”调运备案管理,生猪及其产品产销对接,原则上不向大区外调运活猪,有序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0392号建议的答复
郭凤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积极构建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8063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下一步,中央财政将持续稳定支持地方猪品种资源保护利用、品种改良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畜禽种业人才培育力度,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效能,积极推动我国地方猪品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关于鼓励地方猪实施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地方猪生态产业集群
在产业集群创建上,会同财政部实施农业产业融合项目,支持全国建设了以猪为主导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农业产业强镇45个,支持培育和推广地方猪特色品种,提升地方猪品种利用效率。
农业农村部关于《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了规范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审查,加强生猪屠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我部起草了《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登陆农业农村部网站(网址:www.moa.gov.cn),进入上方“互动”栏目中的“征求意见”,点击“农业农村部关于《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提出意见。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6301号建议的答复
为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以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通过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及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着力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水平,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各类主体,把就业岗位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通过折股量化、收益分红等方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切实发挥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带动农民增收作用。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480号建议的答复
二、关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出证权限管理
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7〕63号)要求,2020年10月1日开始,山东省所有畜禽屠宰企业实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电子出证。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997号建议的答复
二是完善生猪主产区奖励机制,中央财政持续安排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每年支持500个左右生猪调出大县。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完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压紧压实生猪稳产保供责任,指导生猪主产区落实好现有各项政策资金。同时,将结合地方的意见建议,适时研究完善资金支持政策,进一步调动主产区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保供能力。
- 1
- 2